close

【愛去・愛來】主題紀錄片 選片指南大全

 

B-7  

 

策展人 (賴珍琳):

        策展上的想法是CNEX每年在做影展時不只針對紀錄片,還會針對主題做選片。這次的愛去愛來是講人生的悲歡離合,去想像事情的不同面相。最基本的是小愛,往外擴展是家庭、人跟人的親密關係。這次選片發現有趣的議題,老齡化的議題,因此有親親---老與家;自我追尋的東西是什麼,如何定義愛與快樂,所以有了本我歷險記;社會夢想家,從一個圈圈往外,社區、國家到鄉土的愛;溫古---以知新,有些東西是不想讓它消失的,古老的東西新的意義,才能延續;最後動畫紀錄片,比較少,只有兩個長片一個短片。

講述第一個單元,荷爾蒙作祟。


 

【荷爾蒙作祟】(膝關節):

       喜歡荷爾蒙作祟的單元命名,因為我們都有這問題,無法用道理去定義。為何會喜歡一個人呢?以《等一個人咖啡》為例,大家都不能理解為何會突然不喜歡一人。

      《說你愛我》,時間比較短,從小朋友講愛情觀。大家或許會困惑為什麼從小朋友開始講,觀眾群是15歲左右。從青少年、中壯年到老年,不同時段去分析愛情觀。風格清新可愛。

      《十五個分手夜》,片頭很特別,一開始就是男主角與女朋友分手,女朋友收拾東西離開。為什麼拍得到情侶吵架分手,這是滿讓人疑惑的地方。(賴珍琳解釋)導演說法是本來要拍好幾對朋友的愛情狀態,結果拍第一對就分手。(膝)為何情侶沒有意識的閃躲鏡頭呢,能捕捉到還真不可思議。如果有分手經驗的人會對開頭很有衝擊。分手之後,男朋友到很多地方也跟很多人談論愛情。但男主角為何會一直跟人談論愛情,又令人困惑。(賴)導演與男主角是朋友,就與男主角討論,導演問男主角要不要去跟別人討論給些意見。有一個片段是男主角在餐桌與一女生討論開放性關係。女生說雖然自己與男友是開放性關係,但看到男友與別的女人在一起,會感到怪怪但還是裝作沒事去跟對方打招呼。

      《佩多先生要出嫁》,這部片很好玩,探討印度婚姻的平等制度,但在印度是誰準備婚禮費用呢?。(賴)印度是女方出婚禮費用。(膝)所以可以探討印度與台灣的不同。影片裡,印度男友與加拿大女友分手,後回到印度參加相親。父親規定男主角只能跟姓佩多的人結婚。父親還打開地圖,規定一個區塊的姓佩多的。據說是因為佩多是某個種性中比較有錢的。可以透過影片窺探印度婚姻中的衝突與荒謬,而且有個不錯的結局,究竟男主角情歸何處呢。導演就是男主角的姊姊,其實她是反對這種婚姻方式。因為是家人拍攝,所以相當自然。裡面探討一個問題,以前印度人婚前,彼此是不認識的。以男主角父親為例,在美國唸書時被母親叫回家結婚,無法反抗。媽媽也會對那次的結婚發表經驗。是否要很熟悉彼此才結婚,還是不需要呢?現代都是要熟悉彼此才結婚,影片中有一對新人是男方只聽母親的話。裡面還探討美國人自由戀愛的結果。探討父母媒妁好還是自由戀愛好。在美國大概有四成人會離婚,我們台灣有一半人會離婚。

       《愛暮》是紀錄片拍攝中可遇不渴求的主題。一對在五十年代結婚的藝術家夫妻,但男方在老婆懷孕時卻消失了。一個古怪的題材,尤其是為何這樣的題材可以被一個紀錄片導演捉到。一個離開你很久的男人突然出現,是否生命會受到衝擊。兩人當年是在歐洲相遇,導演就以同樣的路線去公路之旅,修補很多年都沒在一起的父子關係。是一個很奇怪的故事。

(賴)因為兩人是五十多年前環遊世界的名人,所以有很多影像,覺得很不可思議,片段很完整。

(膝)有很多當年的影像畫面,超詭異的。

《愛我請點擊》,郵購新娘的故事。台灣中南部男子因為職業關係,不容易遇見女性就娶越南新娘,但美國人是娶烏克蘭新娘。影片內講幾個男生職業,以勞動階級為主。因為碰到女生機率很少,就透過網站認識烏克蘭美女,帶領大家去看美國男生如何去完成婚姻。烏克蘭大部分女生18歲就結婚,很少拖到30歲。中國大陸女生或男生都覺得應該在28歲前結婚,覺得年紀到了就結婚,不像台灣人覺得要遇到命中注定那一半才結婚。烏克蘭很多人希望透過結婚改善經濟環境。影片中拍到美國人到烏克蘭時,兩方的互動。如何語言不通還可以相處,甚至懷孕。片中也有些失敗的例子。主題很生動。

《彩雲之南》,女生是嫁到雲緬邊境?(賴)女主角是導演的阿姨,從小撫養導演。可以看到導演與女主角之間的親切互動。風格是相當疏離,有山形影展的風格。(膝)影片基調相當暗,而且有很多畫外音,講異鄉生活的衝突。像丈夫不能理解為何妻子要買很貴的梳妝台。可以透過這部影片看那個地區女性生活的模樣。這部片滿怪的。

(賴)畫外音是這中年女子,講述對生活的觀感和對婚姻的失望。(膝)但老公不失望。(策)回述外遇的情節,有拍到地區內的歡愉少女再搭上中年婦女的聲音,會覺得一個曾對愛情憧憬的人對愛情的破滅。裡面還有很多對愛情嚮往的人,是一個比較。阿姨覺得人生就是這樣,還是要繼續攪和下去。

《歡迎光臨寂寞賓館》講為什麼日本會有這麼多愛情賓館,因為家裡空間太少。日本早年就有愛情賓館,古時候叫妓院。日本每天有很多人去愛情賓館消費。導演滿能夠讓很多人放下心房去讓導演進去房間拍。其中一對是,中年夫妻到愛情賓館尋求新鮮感。賓館內有販售情趣內衣,在櫃台買竟然是管線傳送到房間,可以看到賓館內光怪陸離的服務。從賓館講述大和民族的民族性,因為從小被教育不能跟別人不一樣,所以賓館可以保護你的隱私權。影片內還拍到同性戀,探討日本中對同志的隱晦性。有限制級的畫面。這部片滿奇情異色。


 

 親老與家】(郭敏容)

九部片都跟家庭、友情有關。家的概念跟家國有關。

從美國來的影片有議題導向的感覺。《我不屬於》和《接近無限透明的海》因為都是巴勒斯坦可以互相對著看。《告別喬安娜》和《父親大人》都是波蘭來的短片。

《如夢幻音》講美國的社工在療養院時,因為難過於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很辛苦,所以透過ipod,老人卻會突然被觸動到生命中的某個片段,想起生長中的某段記憶。社工找來紀錄片導演,花了3年時間拍攝,見證老人如何被喚起記憶。社工希望透過紀錄片,將這種療法做更多推廣。在看這部影片時,大家應該會有很多衝擊,把這種方法放到自己認識的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

影片很動人,裡面紀錄到很多兒女或照顧者看到患者回想起記憶。是有效的紀錄片。

《再見馬修,再見》,1998年美國的一個大學生被人發現打到奄奄一息。攻擊者因為知道對方是同志而傷害,在一個保守的小鎮的故事。透過當地同志運動和媒體,成為全國關注事件,約十多年後,通過反仇恨的立法。但這部影片雖有點議題性導向,但因為導演是馬修的高中同學,為了紀念朋友去訪問馬修的朋友爸媽。影片算是種療傷過程。馬修在何時發現自己同志身份,以及死之後的影響。因導演深愛朋友,所以會不知不覺被這種悲傷的感覺給感染。看這部影片會想說,到底是不是太投入拍攝,結果自己變成被拍攝的主題,這是可以探討的。

 《我不壞,我是你爸媽》,美國社會福利制度下的兩個案例。一個是因為父親有酗酒問題,女兒被帶入收養家庭。另一個是母親很年輕就懷孕,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也不知道如何為人母,國家就帶走她的孩子。透過這兩個案例,探討是不是透過國家機器去區分人的階級問題。隱性的問題探討國家是否要介入去帶走孩子,整個美國人探討有沒有資格和如何去判定人是否變好。

以上3部影片可以來探討美國紀錄片。

《我不屬於》,巴勒斯坦難民區,一平方英米有700戶的難民,因回不了家就一代代住在那,黎巴嫩政府後來還建了墓園。導演父親因有機會移民到丹麥,可是導演爺爺和叔叔和鄰居們卻還在難民營。導演是有攝影機的丹麥人,可以自由離開。看導演去拍攝他的親戚和朋友在當地的生活。爺爺不想去丹麥,覺得難民營才是他的家。有一種憤恨,離不開出不去。用一種很幽默的手法,像把爺爺塑造成固執的老人家。用有趣去帶領哀傷。

即使逃難,導演父親還是拍攝很多畫面,有一種home video的感覺,見證歷史。

《接近無限透明的海》,有質感且充滿想像力的女性導演,第二代巴勒斯坦人。透過已去世的藝術家和作者去幻想一個想像中的戀人,導演覺得要去海的另一邊找戀人。訪問很多回不去巴勒斯坦的人的心情。這是一個筆觸溫柔、詩意,看到一些訪談會很感動。在這裡面住的人雖然無法回到真正的家,但還是對家有想像並且試圖回去。是一步很特別的影片。

《後青春花園》,是這單元中比較不同的影片。有種提姆波頓的感覺。影片講到在歐洲對園藝有興趣的配偶。裡面的花園有很多是幾公頃,在美國會騎馬灌溉,但在歐洲卻會一步步建立花園。在歐洲,對園藝的興趣是很普遍的,尤其是退休後的人。在裡面的配偶當初是因為對園藝有共同喜好才在一起。這部影片是希望大家不要帶太多期望,去進入另外一個漂亮的世界。這部片是滿令人驚喜的影片。

三部波蘭短片與美國影片有很大反差,幾乎都跟家人疾病有關。可以去看不同區域的人如何去處理相同的主題。

《告別喬安娜》,在觀賞影片一陣子大概會感受發生什麼事,以一種微觀的方式講述。

《甜蜜的咒語》,講家庭中的小孩要帶呼吸器。想像這種議題給其他導演拍會變成什麼樣子。雖然都跟病痛有關,但或許是因為短片紀錄片關係,不怎麼說家庭以外的事,只專注於家庭內部。覺得這對導演夫妻很酷,有種歐洲性。影片第一個鏡頭是,導演夫妻拿著酒杯坐在椅上聊天,在一種過程中沒說小孩發生什麼事,會先入為主覺得是一對喜歡派對的年輕夫妻而已。在這之後的過程中才會說比較遠一點的事。小孩有這種疾病會有相當大的改變,卻以一種實事求是的方式去敘說,原來這樣的事會對一個家庭有很大的改變以及他們對小孩的情感。這對夫妻在不同成長過程,如何去面對小孩的改變。

《父親大人》,很好笑。導演的父親是一個外交官。導演很典型的去跟爸爸說父子關係的生疏,想要瞭解父親的工作。帶著攝影機進入辦公室,一種典型的紀錄片方式,進入拍攝者的場域。父親覺得兒子很煩。喜歡它的結尾,轉了一下命題。雖只有15分鐘卻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強而有力的結尾。

最喜歡《後青春花園》,推薦《接近無限透明的海》。


 

【社會夢想家】(肥內)

接這選片指南時有雙重失落,一是自己接觸紀錄片沒那麼深想更多知道紀錄片,二是沒有中文字幕有點想大喊救救我的菜英文。

看劇情片片名就可以知道劇作模式,但紀錄片不一樣,所以很需要手冊的簡介。後來試圖以一種方法整理影片。

六部片分三個部份。前3部可以說是「運動之所以興發」。

《凱撒查維斯的戰役》,只是比較好奇怎麼導演到現在才來探討這件事。可以優先看的第一部。《不服從行動法則》,裡面探討世界上比較和平的攻佔行為,不去判斷事情的對錯,就像論文中的文獻探討。《造反阿嬤》,透過個案去細緻的看這種運動,會不會在拍攝中受到拍攝者的鼓動而去演或按捺住。

第二部份,《喬大叔來了》像是一種過度「行動即運動」。在看影片中期待某種戲劇性的東西,即便是紀錄片還是會解決一個東西,才不會空虛,所以一直期待。但影片卻很日常,拍主角到處去賣東西,結果什麼都沒有,相當小清新。行動本深究是要表達的運動。

第三部份,最後兩部片都跟信仰有關,「運動背後的精神來源」。自身以外的社會資源,之後會有很強大的東西去支撐。做這件事的背後沒有直接被探討,以伯格曼的方式去探討。

《魯笠》典務課長,要辦迎王爺的事但遇到兒子喪生,被問到為什麼這種時候還要做這種事,課長覺得人生有命,或許是因為自己沒做好所以更要做好。這議題很像柏格曼在《處女泉》的處理手法。從老天那得不到答案只能讓自己做的更好。

《守護異鄉人》,要讓鄰居相信這些事是人畜無害,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分享的大愛,所有人都會擔心遊民的危安問題。影片比較悲觀,但無法破梗。對《凱撒查維斯的戰役》,透過結局回推,影片搜尋到的素材讓人想到愛森斯坦的默片構圖,值得關注為何要探討多年前的議題。

《不服從》,比較好奇導演應該也是社運份子。

(賴)透過社群網站專門收集世界各地的和平抗爭份子,導演是某種抗議方式,用全球性面向,透過手機拍攝得到第一手資料而不是一定要自己去拍攝。

(肥)導演選擇素材的到位和優秀的剪輯。如果成片晚一點說不定我們台灣也會選進去。

《造反阿嬤》,面對這種紀錄片都不知道企劃的開頭是什麼,因為影片有跑到美國去,(賴)這就是紀錄片中有趣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紀錄片會發生什麼事,除非導演願意告訴你,但告訴的事可信嗎?

(肥)闖進去華爾街的阿嬤配戴針孔攝影機還有人以低角度拍攝,但還有long景,令人疑問拍攝的設置性。在觀賞紀錄片中,永遠都有個裝置在拍。以巴贊探討攝影師去拍攝殘暴的食人族,但為何攝影師卻活著回來?探討靜頭前的真實。

(賴)前3部就是非暴力抗爭,基於什麼樣的信仰。「只愛陌生人」,如何去關愛無關心的人。


 

【本我歷險記】(郭敏容)

        都是CNEX製作的影片,如果對紀錄片沒有太強烈的設定,這裡面都滿精彩。

       《幸福國度》,從新聞片段開始,不丹國王演說同意開放網路跟電視,大家都歡欣鼓舞。來自歐洲的導演去看電視跟網路帶給不丹人民的變化。不丹只剩下兩個小鎮沒有被電視和網路入侵。影片透過一個小沙彌跟舅父到城裡買電視,有說到為何變小沙彌,像公路之旅。為了買電視而牽牛去城裡賣。在看的時候覺得滿好笑但還是會想自己是不是帶點歧視。小沙彌看到文明東西的好奇。有一些國際紀錄片導演會讓紀錄片成為一種娛樂性,會令人思考紀錄片是不是不只有一種目的和拍攝手法。畫面漂亮還得到日舞最佳攝影。有一些影評在質疑是不是導演重新搬演。

 《小姐你好》,以劇情片的方式拍攝紀錄片,完完全全可以以劇情片方式拍攝。在講29歲自閉症的男生如何破處。從影片知道單純的自閉症男生如何去接觸搭訕女生,知道自己想要交女友和做愛,但因為本身的困難所以朋友幫他。後來朋友去找性工作者,但不知為何義大利的性工作者卻拒絕了,但卻願意跟長得有點帥的兩個朋友做。後還去奧地利的妓院找。畫面和音樂有點小確幸。後面的tone調比較緩。包涵所有元素,友情、親情。裡面有一個心理諮商角色,透過對談去釐清到底主角要什麼。裡面有很多限制級情節。透過3個大男生去幫朋友破處,是滿快樂的。主角不只想要性,算是純愛破處電影。

《航向世界盡頭》,有北歐典型感覺。如果稱作紀錄片有點危險,因為他們是讓情節發生。丹麥有一有錢人讓別人免費去航船。團隊找了各式各樣的人上船,前往未知的旅程。把它弄得很像懸疑片,但卻是講全球暖化。有諾亞方舟的感覺。後面講人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以及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每個人對事情的不同想法。不太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走。在音樂上的選擇很有趣。導演是剪輯師出身,所以架構影片上用很大的力氣。

《無言之語》,看要做準備,因為會令人很心痛。一直以特寫方式講在墨西哥的心裡諮商師與孩童溝通的過程。去引導孩童去說為什麼想自殘。裡面幾乎沒有用到音樂,鏡頭背景很多是白牆。有些孩子是因為厭食,有些是因為創傷。看久會有種密室恐懼症的感覺,像是把小孩子的傷挖出來給你看。心裡諮商師都是畫外音,把小孩的親友支開後再詢問,但我們在地球另一端卻知道小孩的秘密,讓人思考紀錄片的倫理道德。

《山靈》,台灣的導演紀錄台灣藝術家。陳芯宜的紀錄片會以很輕描淡寫的方式默默帶你到藝術家的世界。陳芯宜的紀錄片有其可觀之處,不是那麼制式化的方式。

《挖眼睛》,徐童導演的新作,紀錄二人轉。有大陸紀錄片特有的生猛特質。看到片名會讓人感到害怕但看完才知道是把自己的生命史寫進歌裡。透過影片看到他們的生活樣貌。

後面3部是因應主題邀集的影片。

《少年吉美》與《幸福國度》有呼應,但比較不一樣是少年的主角快要成年了,比較不想出家,表現西藏地區宗教的力量越來越小。如果對這文化有興趣可以對照看。看不丹如何慢慢開放現代化,但西藏的狀態去不太一樣

《九淑》對社會關懷比較有興趣。主角是夜市裡人稱九叔的人,大家有事都找他但他自己的婚姻卻有問題。講到夜市拆遷問題。

《種植人生》,比較平淡有味的片。都市人回鄉去當農夫,主角號招一批同好,在這之中兩人的感情變化。

今年選片或許因應愛的主題而找了些比較有劇情的紀錄片。不管看多少紀錄片,還是不知道「真實」是什麼。另外一點,如果故事說的很流暢,難道就不是真的嗎。現在各大影展的選片,可以知道導演說故事的方式,就算是喬好的或突發的,但透過剪輯會讓你看到另外一種情節。


 

【溫古以知新】(肥內

《自造世代》當單元的前提,把手作放大,DIY到DIT,看手工藝可以到什麼程度,可以去看現在文創精神的參考。如果要搞文創能有什麼樣的資源。可以說是這單元的某種精神,因為其他影片都有手工藝的精神存在。迫使傳統東西改變。

第一個區塊「保存系」。

《春秋掌中》在講布袋戲,沒有說什麼觀點的切入,比較像是宣傳國粹。

《下山記事》,某個客家村莊去做舞獅的同時,拉入另外一條線,起初不知道是什麼,直到影片最後才真相大白。影片剛開始的基調像是介紹性質影片,但過程中卻慢慢累積能量,給人很大驚喜。有個敗筆是片末說了些獎項,有點蛇足,比較功利。 

第二區塊,「抗爭系」。

《排灣人撒古流》對體制和傳統的抗爭,卻有點無奈。藝術家可以用多少的力量去重建一個八八風災後的部落?對傳統文化的思念。

《歸途》,影射畫家的創作,雖以多媒體藝術家著稱,但卻在很小的起居室畫水墨畫。一種傳統的方式,甚至以水墨畫獲得大獎。探討香港空間上的問題。舞蹈家雖開了舞蹈教室,但所有的收入都拿去付房租。對空間的抗爭。

「失落系」。必然趨勢是膠片的消失,但要用什麼情緒去面對。

《再見了,菲林》有些有趣也有不美好的東西。導演是福相的總經理,第一次拿起攝影機,所以有生澀的一面。總經理很早就開始做電影放映,對膠卷的消失很有感觸。從一個外人的角度去看一個時代的變遷。可以透過影片去看膠片的電影字幕是怎麼去做的。

《膠卷遊戲》應該可以分兩部份,一部分是放映師,影片開始是從膠片放映到數位放映少了卷帶等等東西的有趣性。影片後半段去探討如何從影片創作得到快感。不管是用什麼載體,人們對影像還是有需求的。透過放映間的空鏡頭去說人們對故事的需求。

《數位任務》,像部教科書一樣去說怎麼拍攝電影、看影片怎麼構成、數位的情況或膠片的情況的優劣性。從不同眼光去看東西的呈現。因為基努李維關係而有很多大咖參與。


 

 【動畫紀錄片】(膝關節)

            片子都不長,推薦《高個子男人快樂嗎?與喬姆斯基的對談》,後者是當代思想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看如何用手作畫面去呈現想像不到的畫面。

《在內之內》,香港導演去訴說回歸中國後的事,認為香港是資本公司不是國家。在4分鐘影片探倒民主自主性,言簡意賅。

《回憶拼圖》重建家園的時候跟不同朋友間的訪談,繪畫的風格很魔幻寫詩,一鏡到底的風格。


 

(賴)今年影展有一個特別的節目單元,非售票區塊,錄像作品。裡面14部片都跟前面的單元互相呼應,擺在樓上的原因是比較實驗性。推薦玉扣紙;佔領61小時,是講太陽花運動。在那種空間會有種重返的感覺;愛你呦,跟《後青春花園》呼應,青春可愛的片;《親親爺爺》跟《再見喬安娜》和《父親大人》 都跟家人有關,很像河瀨直美的風格。看到攝影機對準老爺爺,知道他還是有反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4 CNEX 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