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拍片》影評
姚立群 (『電影欣賞月刊』主筆 )

7_3_富家拍片  

乍看之下,這是一部側重形式的紀錄片,我並不喜歡,甚至覺得『創作的姿態』令人生厭。但是片子末了又發現原來是側重內容的影片;形式僅是內容的第一個部份。
影片的前半段(約45分鐘)運用了大量的平面靜照,間或些許動態影片紀錄,陳述主角與整個河灘地事件背景與狀態,但語焉不詳或有避重就輕之嫌。靜照的敘事能力原本就有限,加上動態紀錄又刻意迴避描繪事件本身,只關注在一個農人,拿起攝影機拍攝自己的紀錄片的原委始末。重要的事件則退化為這一小人物的單純背景。若是島內觀眾,或許多少知悉災難的強度,而能理解導演『舉重若輕』的意圖;但對於對八八風災並無所悉的觀眾,便顯得隔靴搔癢了。

攝影機(或說相機)與被攝者若即若離的關係,也讓這段形式強烈的段落,充滿了曖昧,指涉了紀錄片工作者與被攝者的複雜關係。這是一種敘事上的冒險,卻也是影片拍攝當下時的矛盾自白。所幸,這些需要時間解讀的細微枝節,終究被濃厚紀實攝影的影像張力,,與後現代感的配樂所牽引,進而推動「劇情」,不致形成觀影上的遲滯與困擾。

富家拍片兩位導演

影片的第二部份(約莫15分鐘),便是『富家拍片』的正片,堂而皇之的一部家庭錄影帶(home video)。一部素人自拍的粗糙影像紀錄,也正是整部影片的情感與形式的憑據,更是先前曖昧未明、欲語還羞的鮮明對比。濃郁且直截的表白出,拍攝者自身的感情與立場,透過拍攝紀錄片的過程,而受到節制與內化。一部原來邏輯單薄,情溢乎理的素人紀錄片,卻在先前冷靜有餘,姿態高踞的「前導片」指引下,在片子的末了找到了合宜的位置與存在感。兩部內容和形態截然不同的影片至此才融為一體,互為表裡;也到這才理解,這也該是導演在影片結構上的巧妙算計,化解了前段影片徒具形式或裝神弄鬼的誤解。

有趣的是,片子就依著兩個包覆在一起的段落,而同時列名兩位導演,在一冷一熱的觀影情調中,也判斷出兩位拍攝者,對河灘地事件的立場並不一致,但這卻是理解風災與河灘地複雜形勢,所須要的多重角度與態度。兩部影片都無法單獨存在,或個別觀看;也唯有同時並置,才產生『真實』的意義,也才有了價值。
影片對於風災事件的『真實』,描繪得並不寫實,甚至有偽紀錄片的手痕,而導演的企圖也的確不在災難或事件的本身。對於在河灘地耕作的村民,既是風災災戶,也是肇禍者;富家既是被紀錄者亦是主動紀錄的人,這種多重矛盾狀態,與人性的實像,才是影片的主角,也描繪的很真實。最後透過平面攝影、配樂、與剪接的影片形式,也確實完成有別於一般風災紀錄片未能觸及的面向與觀影感受。

 

影片詳細資訊:http://cnexff.pixnet.net/blog/post/46527292

※場次資訊:10/04(四)16:40 誠品信義、10/06(六)19:00 誠品信義(導演出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4 CNEX 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