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dylan  

用青春發聲:「從搖滾史看公民意識」之《巴布狄倫:迷途之家》

報導/謝璇(放映週報)
原文出自:http://goo.gl/QLM7s
 

 

 

從王家都更案、反旺中抗議集會,一直到最近華隆罷工事件。科技的轉型,讓現代青年得以選擇拒絕媒體餵養的資訊,接收更多元的觀點,以自己的角度認知世界。透過網路的號召。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大學生、年輕人走上街頭,身體力行,用青春的力量大聲抗議,嘗試直接影響社會,尋找正義。 

 

在CNEX「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正式開展之前,首先舉辦了「青春X公民深度論壇」。在「從搖滾史看公民意識」論壇中,播放紀錄片:《巴布狄倫:迷途之家》(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並邀請資深樂評馬世芳與談,深度剖析搖滾樂與公民議題的關聯。

 

 

巴布狄倫。聽見這個名字,腦海中必能浮現一位捲髮、手裡抱著一把吉他、肩上架著一把口琴的男子。音樂類型橫跨民謠與搖滾,歌頌內容包含哲學、詩歌、社會與政治。他成名於1960年代,至今仍持續發揮影響力。去年來台開唱,下個月即將發行最新創作。不敗經典的巴布狄倫,究竟魅力何在?

 

巴布狄倫被譽為美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抗議歌手、反戰歌手,但在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紀錄片中,Dylan現身說法,否定了所有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雖然音樂作品被廣泛推崇,紀錄片中卻刻意呈現許多樂迷的不滿以及演唱會現場的噓聲。除了Dylan本人的辯駁,導演也親訪許多曾與Dylan共事的音樂人或唱片界大老,其中包括親密好友同時也是音樂史上不可忽視的女歌手瓊拜雅(Joan Baez)。透過不同人物、觀點以及兩極的反應,雖然導演本身是巴布狄倫的樂迷,卻以格外中立的方式,立體呈現一個傳奇歌手的定位及內涵。

 

馬世芳表示,沒有一個創作者喜歡被貼標籤。60年代以來,搖滾樂已成為青年意識的載體。巴布狄倫否認一切的稱號,認為自己只是做想做的事,自命為獨立吟遊詩人而非左派或政治抗議歌手。的確,狄倫的創作在特殊的時代孕育出來,也的確反映了時代。這些創作雖然來自社會現實,卻並非機械式的對應社會事件。正因為作品內涵大於特定議題、超越時代,才得以留下。也因為它們保留時代的特殊性,更表現了超越時代的普遍性,才能持續被傳頌成為經典,不斷被解釋與影響世界。

 

1969年的伍茲塔克(Woodstock, 另譯胡士托)音樂節反映了青年意識對現實的矛盾或糾纏,縱使不能重現,但當代音樂人同樣以自身作為公眾人物以及音樂本身的影響力試圖改變這個社會。包括U2樂團的波諾(Bono)、中國獨立樂團「萬能青年旅店」、台灣女歌手張懸。這些創作人都以己身之力號召群眾,關心更多議題,深入真實世界,用青年的力量,撼動社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2014 CNEX 影展 的頭像
    2014 CNEX 影展

    2014 CNEX 國際華人紀錄片影展

    2014 CNEX 影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